骨質疏松癥是人類最普及的慢性疾病之一,它之所以不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受到重視,是因為它不會致命,但是它帶來的社會問題卻非常嚴重。骨質疏松癥到底有多普及?在美國有 2500 萬人罹患骨質疏松癥,其中有 130 萬人發生骨折。這些罹患骨質疏松癥的人們,由于沒有明顯癥狀,大都不自知,因而未采取任何預防及治療措施,難免日后也要遭受骨折的不幸。
骨質疏松癥發生最多的族群是銀發族,同樣也是骨折發生率最高的族群。年齡的老化幾乎是骨質疏松癥無法避免的原因之一,人人都會老,人人終將面對這個悄悄入侵的慢性疾病。家中一位老人發生骨折,將為其他成員帶來無限的困擾與更大的負擔。每年因骨質疏松癥所花費的社會成本及資源不計其數,如何在年輕時做好骨質保養,如何在年老時預防骨質快速流失,應是全民必修的課題。
在了解骨質疏松癥前,先對骨質生理做簡單的認識。人體的骨骼天天都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隨時都在「汰舊換新」。骨骼中的「破骨細胞」(osteoclast) 隨時都將舊的骨質溶蝕破壞,而「造骨細胞」(osteoblast) 又重新生成新的骨質,并將其礦質化。?
![骨密測定正常,并不代表沒有骨質流失! 骨密測定正常,并不代表沒有骨質流失!]()
對正常成人而言,「破壞」與「生成」的速度大致相同,達到平衡狀態,不會造成骨質流失。在下列二種情形下可能造成骨質疏松癥:一是骨質破壞的速度加快,大于生成的速度,例如女性荷爾蒙不足時。另一種是骨質生成的速度變慢,低于破壞速度,例如男性年齡老化。上述二種情形都是典型的「破壞速度」與「生成速度」失去平衡,也就是不論何種疾病或狀態,只要會破壞這種平衡的,都可能造成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依發生原因大致可分為二大類:「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及「次發性骨質疏松癥」。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
臨床上以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最為常見,又可細分為下列二型:
?第一型骨質疏松癥:又稱停經后骨質疏松癥,主要發生于女性,致病原因多為停經導致女性賀爾蒙缺乏,引起骨質大量流失,這種流失速度大約每年約下降 3 ~ 6%,甚至更高。
?第二型骨質疏松癥:又稱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男女皆可發生。主要發生原因是因為老人之活化維生素 D 的合成降低,使得胃腸道鈣離子之吸收能力下降,胃腸道無法提供血液足夠的鈣,因而引發副甲狀腺亢進,改由骨骼中拮取鈣離子,骨質因而流失。再加上老人之造骨能力本來就較差,使得骨質疏松癥因而形成。這種原因的骨質疏松癥每年約下降 0.5 ~ 1%。
次發性骨質疏松癥
次發性骨質疏松癥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層之男女,大都因疾病或狀態所引起,包括糖尿病、內分泌疾病如庫欣氏癥候群 、甲狀腺或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高泌乳激素血癥,藥物之使用、某些遺傳性疾病 、咖啡及飲酒過量、營養不良、癌癥、懷孕等。
骨質疏松癥的測定
評估骨質疏松癥的方法大致有二種:一是利用骨質密度分析儀測定骨質密度,另一種是以尿液測定骨質流失指標。二者由于臨床意義不同,應相輔相成,二者配合共同判讀。
骨質密度分析主要在測定骨質的堅硬程度,它所代表的是目前「靜態的」骨質密度,而無法得知骨質的動態變化。例如某人的骨密測定的結果顯示其骨質強度恰好與同年齡層的平均值相同 (1.0 倍),他的骨密報告單上會顯示「正?!够蚴恰噶己谩?。然而這位受檢者可能在去年時,其骨質強度比今年還要更好,因此整體而言,這一年當中此人的骨質是流失的。也就是說,骨密測定可以得知現在骨骼的堅硬程度,但無法得知骨骼的動態變化是流失或是平衡,這樣的變化可由尿液的骨質流失指標 (NTx 或 DPD) 獲得信息。
NTx 與 DPD 皆是骨質基礎結構中「第一型骨膠原蛋白」(type I bone collagen) 的胺基酸結構。當骨質被破骨細胞分解后,NTx 及 DPD 便包含在分解后的片斷中成為骨質的代謝產物,由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尿液中二者的濃度愈高時,代表破骨細胞破壞骨質的速率愈快,也就是骨質流失速度愈快,愈有可能發生骨質疏松癥。當 NTx 或 DPD 連續三次測定皆偏高時,代表骨質處于流失狀態,不論骨密的結果正常與否,都應進行適當的改善與治療,以減緩流失速度。
骨密測定可知骨骼的堅硬程度,但無法得知骨質的動態變化。而 NTx 與 DPD 可測知骨質的動態變化,卻無法得知骨質的密度。二者恰為互補,相輔相成。在評估患者的骨質狀態時,應同時考慮二者之結果,才能做出完整的評估。